“经典城市国际论坛”2011年年会,北京首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曹伟就“北京城区交通堵塞解决方案”问题发言

发布时间:2021-11-09人气:18

 

    今天我特别高兴,能够容幸得参加这次“新北京、新城市、新中心、新秩序”的论坛。从我来讲,现在城市规划和这个概念很大,其实要谈的问题也特别多。但是我呢就想针对最近,大家都特别关注的北京堵车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来给大家从思想上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给大家一个探讨的机会。

    从我这里来讲,希望能够拿出一个真正从实际出发的办法,因为现在有很多政策的出台也好,都是治标,但是如何去治本?我想真正拿出一个实际的理念,能够给大家展现出来。在这里我也给在座的领导、专家们做一个汇报,希望能够展开,能够有机会使大家展开一个思维。就是让我们彻底的去想象,我们如何去解决,什么是一个真正的城市,如何去解决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现在我就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

    我们在这里,通过这几年的思想,其实北京的堵车问题已经不是今天,也不是从今年就开始已经有了。可能就说从5年前,10年前,实际上就是随着我们汽车私有量的保守,那么保有率的增加,这个问题就已经越来越位严重了。而真正如何去彻底解决,实际到现在,不管是中国,我们认为在国际上,甚至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专家拿出真正从实际解决的方法。所以说我这里头呢,我们就是设想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管它叫(SBB)系统,也就是所谓的分离式绿色交通系统。这个是一个专利,这个我们也申请了专利,也希望能够,大家有一个针对这个项目,展开一个讨论。现在随着的汽车,因为我们北京市的发展,在过去光想到的是如何带来了便捷。所以我们机动车的增加非常的大,那么带来的问题,堵塞,交通这个我想就不用多说了,空气质量,甚至于这种堵塞还会影响到我们心理健康的生活。所以带来的问题,甚至带来了社会问题,这里我们看来我们的交通现在已经非常严重。很多专家想拿出很好的建议,大家都在集思广益。那么从这个领域还可以看出,现在市民出行非常是问题,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呢?如果我们开车,面临的问题是堵车,但我们坐公交,现在公交的密度,包括地铁的密度,还有很大的问题。刚才底下在探讨的时候,我们孙会长也提到了,就是我们地铁修到了延庆,我们修到西单,但我们够不着。我不知道大家可能都去过东京,去过香港这些城市,非常的便捷,它的密度非常的大,公共交通。几乎没看到人去考虑说,我为什么一定要去买一辆汽车?我进城为什么要买一辆汽车?很少。但是完全可以享受这个公共交通环境下的便捷。所以说,出行,到底我们如何能够实现出行给大家带来的便捷?

    另外一方面,就是机动车给我们带来的问题。从世界卫生组织所发出的,就是说目前我们除了开车以外,我们骑自行车的人,我们的行人,我们的步行者,实际上在整个城市交通当中,我们称为叫弱势群体。那这个弱势群体当中,也就造成了每年,从这个统计当中,每年全球有127万人死于这种交通事故。也就是说我们如何能够提供一种措施给我们弱势群体创造一个强有力的保护手段?让我们真正的交通安全,所谓的弱势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得到满足。这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那么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强调,应该给我们弱势道路群体提供更多的关注,我想这个课题也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

    那么也就是说,目前在中国,有一个季节的问题。比如说假设我们步行,假设我们骑自行车,就这里面还是特别想强调,就是说,我是北京人,我想我从小的时候,生活的时候,我想那个时候北京很少有什么汽车,大家都在骑车。实际上我认为,那个时候我认为是我生活特别快乐的,我可以骑车,我可以去任何一个地方,很方便。那个时候城市的尺度并不是特别大。我住在复兴门,我想去西单,我想往北去动物园,很方便,骑车10分钟超不过20分钟。可今天,我们有没有这么一套设施呢,我们生活完全改变了,自从我们有了汽车以后,我们甚至连走100米都不愿意走。所以这个问题可能大家都要去考虑。所以说,我想说,什么是真正环境的?什么是真正绿色的城市?也就是真正解决的钥匙,我们这些专家,我们想很多方法,所以我就想,真正的钥匙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这里面就是我们做了一些关于步行系统、非机动系统和机动车的对比。那么我这里面也有一个图表,包括它的自行车的范围,适宜在什么样的程度,机动车适宜在什么样的程度下面。从这个图表里面也内能够分析出来,因为这个屏幕不太清楚,以后有机会我们有资料可以详细地大家再问。所以从这个图表可以看到,机动车它的优势和非机动车的优势,在这里我们做了详细的分析。从这里面可以看出虽然我们的非机动车,好像非机动车我们的步行距离比较短,但是我们的成本非常的低廉,我们占用的公共空间非常的低廉。也就是说我们同样投资的,我们在投资一个公路的时候,我们所投资的面积远远高于我们机动车的面积,我们所占的停车场的面积,远远高于那个自行车的面积,非机动车的面积,所以这里面有从各个标准来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分析。

    那也就是说我们想做什么?我们就是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概念,打造一个崭新的、畅通的环保城市,全新的一个节能的概念。

    也就是说这个技术背景,实际上这个技术背景,从目前我们国内的交通设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所以这个已经不是我们什么问题了,关键是观念。

    也就是说我要打造的绿色的机动分离交通系统,全方位的提升节能减排的标准,从而最大化的缓解我们的交通堵塞。就是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出,我们想象中就是给机动车创造一个通道,这个通道是一个非常舒适的。那么具体的这个通道是什么样的?我们看下一个。


 

   也就是说,从这个通道看我们完全是架空。因为现在我们北京,有人说北京的土地资源有限,实际上我不那样认为,我们的机动车的道路上,我们的很多的二环上、三环上的空间都非常大,完全可以把这些空间利用起来。而这个投资,实际上整体的投资是远远低于,是整体带来的效益是远远低于我们这个投资机动车的交通设施的。它是完全架构和分离,就是将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分离的设施。

    这里头就是具体的设施。就是我们把遮风挡雨给它进行一个隔离。

    还包括在其中有很多技术,可以用一些太阳能啊,和一些标准啊,和一些很多问题都可以实现。

    还包括冬天的时候,我们进行适当的供暖的这个设施。

    还有就是在风雪当中即便这个情况下,我们采用,比如说采用一些技术的手段,让它里面保证一定的温度。

    尤其在北方地区。还有就是采用一些通风的装置。

    还有就是这个里面就是利用日照,在南方地区,夏天南方地区用开放似的,保证它内部的通风。

    还有里面可能安装一些设施,这些通风啊,一些环境的设施。

    还有完全利用日照,利用我们的太阳能最新绿色基本。

    让我们的叶板真正实现低碳的效益。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完全利用现有的空间条件,来扩展我们机动车舒适的运行空间。

    我们的结构是悬挂式的。

    还有就是我们有些设施在很难实现可以采用落地的手段。

    还有我们设计了很多合理的交通的出口。

    还有就是我们这个设施将步行系统通过滚梯与这个分离设施的系统给有机的结合。

    还有就是这里面一些规划,在我们的交通通道内进行有机的规划,和进行合理的疏导,是完全是非机动车的一套交通系统。

    还有这张图就可以看出各个环节,完全可以打造一个城市特别亮丽的景观。

    还有就是最主要就是在东京可以看出交通和商业的有机结合,我们这一套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完全可以跟商业有机的结合。

    从这里看出,就是参考这种地上地下,整个打造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交通组合系统。

    还有就是里面设一些电子屏啊,电子的一些配套设施。

    还有就是消防啊,这些我们都考虑到。消消防啊、疏散啊。

    还有电子广告,通过招商完全可以将减低我们对于这个设施投资,因为这是非常阳光的项目,我相信会有很多企业愿意投入到这个项目当中。

    这个就是对于我们的设计尽量考虑到城市的机理跟城市的环境进行一个有机的整合。

    从投资的比例来讲,从长远的效益来讲,我们认为远远大于这个交通系统的新概念的投资,最终迎来的效率,远远大于我们现在现有的任何解决方案。

    这里面的图表就是我们一些对比,还有政策设施这里面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实施的策略。这里面我想简单的在说一下,现在目前北京的发展,我们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城市,要想解决的问题,有治标和治本。从治本的角度来讲,我简单说,就是我们应该对我们城市尺度进行一个控制。不管我们绿色交通系统和城市的尺度要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不主张无序的把发展成为一个无序的庞大的怪物。像伦敦,今天提到伦敦,伦敦在设计100年,它就是做城市规划时,它就有一个特别好的理念,就是在城市的范围设计5到10公里的绿色带,把伦敦的城市的尺度紧紧的限制在一个范围之内。所以说,我可以分出很多的小城市来,让这个城市的每一个组合,每一个形成一个小小的整体。我生活在小城市里,是一个非常舒适的。我不知道有没有感受。北京是一个巨无霸的怪物,越综合越困难。

    这就是,如果我们把北京有机的,尺度给它进行有机的限制。

    分成无数个小的城市。那么在通过绿色带给它有机的分离,我们可以无数的发展,无数的组团。让我们生活在每一个组团,现在我就生活在望京。在这样一个组团里面,我办公也在望京,我非常的舒服,我从来不用担心堵车。我每天上班只要5分钟,回家只要5分钟,这就是生活。生活要让它过得非常的简单。

    也就是说,希望有一天,在下一步我们已经申请了这方面的概念专利,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希望有机会,能够在座的领导、专家、同行能够一起,将来进一步进行探讨,而且还是我说句实话,我希望真正有一天,让我们每一个人能够真正享受到这种绿色城市的生活。谢谢!

>>新闻首页